總不能告訴他,自己是不想給人下跪,所以等到取得功名,不必下跪之時纔來報案吧!
李虎對此表示理解,隨後凝神審視那份證據文書,眉頭緊鎖。
“僅有此文書還不夠,還需開棺驗屍,以確定死者的真正死因。
否則,這證據尚不足以定案。”
“賢侄,你是否已經找到死者家屬詢問過?”
李虎其實隻是隨口一問,心中已有派人開棺驗屍的打算。
然而,朱政竟真從袖中摸出另外兩份文書遞給他。
李虎接過來一看,神色陡變。
這兩份文書,一份是死者家屬的證詞,詳述死者身患絕症,命不久矣;又提及受無賴蔡季成指使,在王家灣酒樓服毒自殺,事後能得到蔡季成許諾的五兩銀子作為酬勞。
此外,家屬在文書上按下指紋,同意開棺驗屍,並有縣令作保。
另一份文書,則是由應天府內八位仵作聯合出具的驗屍報告,陣容之豪華,前所未見。
“賢侄,你是如何說服這麼多仵作為你撰寫驗屍報告的?”李虎不禁發問。
朱政淡然答道:“我給他們每人五十兩銀子。”
“……”
“真是有錢冇處花啊!”李虎搖頭苦笑,心中暗自後悔讓朱政擔任他的文書。
固然有朱政對金錢似無概唸的因素,但更主要的是朱政展現出的強大執行力和周密心思。
所有文書皆在半年前便已備齊,然而朱政卻能耐住性子,直到今日取得功名、擁有更大話語權後纔來報案。
這種沉穩、隱忍與深遠謀略,絕非常人所能及。
尤其是想到朱政如今仍保持著一副溫文爾雅的模樣,外人怎會看出他內心如此精明算計?
一念至此,李虎重重一拍桌麵,臉色陰沉:
“此案證據確鑿!本官必會為你討回公道!”
朱政見狀,微微一笑,低聲透露:“李大人,那蔡季成並非尋常潑皮,他背後有人撐腰。
此事若處理不慎,恐怕對大人您也不利。”
李虎冷哼一聲,一個潑皮無賴,即便背後有靠山,又能有多大能量?
“賢侄放寬心!本官豈是那種畏懼權勢、不分黑白之人?若非當今聖上……咳,皇上關照,我早歸田卸甲,悠哉度日去了!此案無論牽涉何人,本官必將堅守公義!”
他慷慨激昂,起身立誓:“身為大明官員,倘若不能為百姓主持公道,這官不做也罷!今日我寧可捨棄烏紗,也要為賢侄洗冤昭雪!”
朱政聽罷,心生敬意:“李大人,您真是個值得信賴的人。”
李虎猛地抓起桌麵上的令簽,厲聲喝道:“來人!”
“速傳應天府蔡季成至大堂會麵!”
“如有抗拒,即刻處決!”
此刻,李虎恢複了身為知府的威嚴,擲下令簽,同時拋出一張拘捕令。
朱政初次見識到拘捕令的存在,原來古時抓人並非任意為之,還需這般正式的文書。
待李虎雷霆萬鈞地下令捉人,大堂內僅剩他與朱政兩人,此刻隻能靜候訊息。
“賢侄!”
“雖與你初識,卻似一見如故,隨我至後堂小酌一番吧!”
李虎言罷,引領朱政步向後堂。
而他們未察覺的角落,一名身影悄然出現。
此人正是衙門內深受李虎信賴的一名書吏。
書吏悠然離廳,旋即疾奔北鎮撫司方向而去。
短短一刻鐘之內,朱政赴應天府報案的詳細經過已整整齊齊置於朱元璋的禦案之上。
大明錦衣衛之效率,令人驚歎!
朱元璋反覆翻閱關於朱政報案事件的始末記錄,又對朱政親筆書寫的狀紙詳加審視。
儘管是錦衣衛後期謄抄,但仍可見其筆觸間流露出的條理清晰。
結合狀紙中提及的其他證據,朱元璋不禁對朱政的智慧讚歎不已。
一個年僅十幾歲的少年,竟能做到如此隱忍、細緻、審慎,實屬罕見之才!
不論朱政是否具備治國之能,僅憑其梳理案件的嚴密程度,擔任都察院官員綽綽有餘!
朱元璋內心升起一股自豪,但仍請來專業人士加以評判。
他召來刑部尚書齊晨,將朱政案件的材料與狀紙交予其審閱。
“你來看看這個案件的證據準備與狀紙撰寫如何。”
齊晨起初態度頗為隨意,但隨著他逐一看過藥鋪掌櫃的證詞、死者家屬的證詞、仵作的鑒定報告,愈發凝重起來。
“陛下,此案證據確鑿,無絲毫疏漏!”
“若要雞蛋裡挑骨頭,臣隻能說半年前辦理此案的衙門效率堪憂,有此鐵證,早該蓋印拿人了!”
“臣鬥膽一問,能否得知報案人的姓名?”
“以臣之見,此人之才,在刑部必有一席之地!”
朱元璋聽著越發驕傲,這可是刑部尚書親自蓋章認可的人才,是他的親孫子!
朱元璋揮手讓刑部尚書退下,又召來禮部尚書秦博遠,呈上朱政縣試三場的試卷供其審閱。
“秦尚書,你瞧瞧這幾份試卷,看看其文筆如何。”
秦博遠本以為區區縣試試卷並無太多可觀之處,但當他瞥見那工整秀麗的館閣體,不禁精神一振。
單論字跡,便足以賜個秀才之名。
然而待他讀罷試卷文章,更是驚歎連連。
“好字!”
“好文!”
“好文采!”
“陛下,此篇文章確實出眾!”
秦博遠激動得麵色泛紅,抑揚頓挫地朗讀起來。
北國風光,千裡冰封,萬裡雪飄。
望長城內外,惟餘莽莽;大河上下,頓失滔滔。
山舞銀蛇,原馳蠟象,欲與天公試比高。
須晴日,看紅裝素裹,分外妖嬈。
江山如此多嬌,引無數英雄競折腰。
惜秦皇漢武,略輸文采;唐宗宋祖,稍遜風騷。
一代天驕,成吉思汗,隻識彎弓射大雕。
俱往矣,數風流人物,還看今朝。
這正是那位偉人的詩篇!朱政將其置於縣試之中,雖有明珠暗投之感,但他畢竟隻是個學渣,八股文一竅不通。
況且朱政本無心涉足官場,不願趟這渾水。
朱元璋聽著秦博遠朗誦,亦隨之默唸。
他早已看過這首詩,甫一接觸便被深深吸引。
詩中既有柔情,又有銳氣,那無所畏懼的精神風貌與立誌成就一番事業的決心,令人肅然起敬!
兩人同聲誦畢全詩,久久沉浸其中。
點擊彈出菜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