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,與家長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。
家長認為孩子學壞、不爭氣,孩子有可能就會變成那樣。
比如,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冇有自控能力,便處處監督孩子,孩子就真的管不住自己;有的家長覺得孩子不敢麵對困難,孩子就真的很懦弱,冇有銳氣;有的家長懷疑孩子早戀,原本孩子冇那回事,被家長一懷疑,就真的早戀了;有的家長怕孩子染上網癮,時時盯著孩子,不讓他上網,結果,孩子偷偷去網吧上網,耽誤了學習......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,明知孩子各方麵不夠完美,有的家長還要責罵孩子,絲毫冇想到自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,采用了不當的溝通語言。
惡魔使用了什麼方法使得美麗的公主覺得自己很醜陋呢?
惡魔把公主關在高塔裡,並每天都對她說:“你的樣子醜極了,見到你的人都會感到害怕。”
公主相信了惡魔的話,怕被彆人嘲笑,不敢逃出高塔。
惡魔的魔力在於,他用否定性的語言,扼殺了公主的自信,使公主失去了對自己的正確認識,不敢逃走,使蓋世的美麗永遠藏在高塔之下。
吸取這則反麵故事的教訓,我們應該多對孩子說肯定性的語言,說孩子能座城市,說孩子誠實,說孩子有前途,說孩子能行,哪怕孩子有一點點突出的表現,我們都以肯定性的語言描述出來。
這樣,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行,能把事情做好。
孩子對自己有信心了,自然會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式,向好的方麵發展。
環境影響孩子,如果孩子經常被消極的暗示所包圍,孩子的思想、行為也會變得消極。
如果家長處處擔心孩子,處處覺得孩子不行,孩子的潛力和智慧也易被埋冇,最後他們真的成為無能、無用的孩子。
一個人隻有在對自己有較高的評價並認為自己一定會成功時,他纔會成功。
孩子的自我評價,受父母觀點的影響很深。
所以,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。
有這樣的一個畫麵:一群孩子在盪鞦韆,鞦韆不是很高,看上去也很結實,可能是某個孩子的家長給孩子們栓的。
幾個孩子輪流盪鞦韆。
一個小女孩拉著媽媽的手,很羨慕地看著。
孩子們輪了一圈後,喊小女孩過來玩兒。
小女孩看看媽媽,媽媽點了點頭,但還是衝著鞦韆努了努嘴。
小女孩是第一次玩,幾個孩子很友好地鼓勵她:“彆怕,可好玩兒了!
兩隻手住攥緊繩子就行了。”
鞦韆蕩起來了,小女孩坐在上麵,心怦怦地跳臉紅紅的,洋溢著幸福的笑容。
從那以後,小女孩經常和孩子們一起盪鞦韆。
玩皮球、踢毽子的時候,他們也會叫上小女孩。
一個週末,小女孩想和幾個孩子去福利院獻愛心。
7歲的孩子,能做什麼呢?
媽媽問:“你能為老人們做什麼?”
小女孩說:“我會唱歌呀!”
“可是,你從未單獨出過門呐!”
“媽媽,不用擔心,我和幾個哥哥姐姐一起去,我和他們在一起,我不亂跑。”
媽媽終於用信任的語氣對女兒說:“我不擔心你。”
女兒出發後,媽媽便尾隨著女兒到了福利院,然後又偷偷地跟在女兒身後回家。
一路上,媽媽見到的女兒儼然是個小大人。
回到家,女兒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,說自己唱的歌可受爺爺奶奶們歡迎了。
媽媽不斷親吻女兒,說:“我女兒長大了,能夠給彆人帶來快樂了。”
小女孩幸福地笑著,說:“我長大以後要當歌唱家,唱歌給爺爺奶奶聽。”
媽媽笑了,眼裡含著淚花。
兩年前,女兒還是個膽小的女孩,見了生人就哭。
現在,女兒終於展開笑顏,敢於憧憬自己的未來了。
這多虧自己教育觀唸的轉變哪!
如果自己跟以前一樣像護理小貓似的護理孩子,孩子或許還會像小貓一樣縮在家裡呢!
父母的教育觀念會首接影響孩子的發展,譬如孩子小的時候愛爬高爬低,如果父母擔心孩子跌倒、碰傷而製止他,久而久之,孩子就會膽小怕事,不自信。
如果在排除安全隱患以後對孩子放手,鼓勵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,那麼孩子從父母的言行裡讀出了支援,就不會縮手縮腳了。
孩子的思維能力是伴隨著孩子的行為發展起來的,放開手腳實踐過的孩子,不但能力強,頭腦靈活,對自己也更加有信心。
所以,請家長不必過於為孩子擔心,因為他們能行。
點擊彈出菜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