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考點三 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動盪章

西周過了是東周。

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,是一個社會大動盪、大變革的時期。

1、東周:公元前770年,周平王東遷洛邑,史稱“東周”;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(春秋:(公元前770年-公元前476年)因魯國的編年史而得名;戰國:(公元前475年-公元前221年)因西漢劉向整理校訂《戰國策》而得名)。

兼併戰爭、製度變革和思想學術的繁榮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(①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,②社會大動盪、大變革)。

2、春秋時期社會變化:(注意三點)(1)經濟發展:春秋後期,鐵製農具和牛耕出現,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標誌;(牛耕的出現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第一次動力革命)(生產力的發展是發生變革的根本原因)(2)王室衰微:社會經濟發展使諸侯國各自為政,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,郡縣製出現,分封製瓦解,周天子地位下降,出現了諸侯爭霸的局麵。

(3)列國紛爭(諸侯爭霸):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、諸侯國勢力強大,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,以“尊王攘夷”的名義,爭奪對諸侯國的控製權(霸主地位)。

諸侯爭霸給社會帶來了重重災難(春秋無義戰);加快了中國統一的步伐。

(在春秋爭霸過程中,有些諸侯國被滅掉,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)促進了民族交融,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,華夏族成為更加穩固和分佈更為廣泛的族群。

(在不斷的戰爭中,同周邊的少數民族交流不斷,出現了民族交融)。

3、春秋首霸: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,積極改革內政,發展生產;同時改革軍製,組建強大的軍隊,以“尊天子,攘西夷”為旗號,通過葵丘會盟成為首霸。

●戰國時期形成的標誌事件: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。

(春秋後期戰國前期,晉國的韓趙魏將晉國分了(三家分晉),齊國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來的薑姓國君(田氏代齊))●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特點:王室衰微,列國紛爭(周朝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,各國國君紛紛稱王,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一去不返,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 年被秦國吞併)春秋戰國時期,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,青銅器逐漸退出曆史舞台,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。

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,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。

4、商鞅變法:公元前356年,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,“立木為信”取信於民,開始變法。

廢井田、明法度、獎勵耕戰、軍功授爵、推行縣製等措施的實施,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發展,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,為秦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。

推動土地私有製發展,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君主**中央集權郡縣官僚製國家。

(戰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開端)●商鞅變法帶給我們的啟示:①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動力。

②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,它需要改革者不但要要有勇氣和魄力,還要有為改革而獻身的精神。

▲▲戰國時期各國變法運動的原因:(補充瞭解)①生產力的發展是各國變法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;②戰爭的頻繁也對各國提出變法革新的要求;③法家思想的推動。

戰國後期,秦國在改革政治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,還特彆注重興修水利。

5、都江堰:(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)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,在長江支流岷江中遊修建了綜合性的水利樞紐(防洪灌溉)都江堰,使水患不斷的成都平原變成“天府之國”。

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相互協調(啟示)。

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大變革時代,各種學說蓬勃興起,出現了“百家爭鳴”的繁榮景象。

6、老子:春秋後期楚國人,道家學派的創始人,主張:無為而治”(與世無爭天下太平);人應該順應自然;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麵,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;著有《道德經》一書。

(道家的經典)春秋時期,與老子同時代的還有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。

7、孔子:春秋後期魯國人,儒家學派的創始人。

其核心思想是“仁” 和“禮”;主張仁者愛人,為政以德,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,推崇西周的政治製度;他在教育方麵的貢獻:①創辦私學,廣收門徒,有教無類(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麵)。

②注意因材施教。

③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,謙虛好學。

④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,“溫故而知新”。

⑤編成《春秋》。

孔的言論收集在他弟子整理的《論語》一書中。

(個人經曆:孔子出身下層貴族,年輕時做過幾年小吏,因在政治上不得意,故帶領學生周遊列國。

晚年回到魯國,主要從事教育和編訂古籍的工作,編訂了《春秋》等書)社會大變革反映在思想文化領域,出現了“百家爭鳴”的局麵。

8、“百家爭鳴”:各派從各自代表的階級階層集團利益出發,著書立說,彼此論戰辯駁,取長補短,這一文化繁榮的局麵,史稱“百家爭鳴”。

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,出現了思想文化繁榮的局麵,是社會大變革在思想領域的反映。

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,成為中華文化的源頭,影響深遠。

●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:(注意總結:)①社會經濟的發展,促使階級關係出現新變化,士階層崛起並受重用。

(春秋戰國時期,伴隨著鐵犁牛耕的使用,生產力發展,奴隸製經濟崩潰,封建經濟迅速發展)②學在官府的傳統被打破,文化知識向民間普及;③各國統治者競爭需要,爭相招攬人才。

9、“諸子百家”:(注意區分)(確切的講諸子百家是在戰國時代)戰國時期舊的社會製度進一步崩潰,新的社會製度逐步確立。

思想領域非常活躍,形成不同學派,史稱“諸子百家”;(1)墨家:代表人物——墨子,主張“兼愛”、“非攻”,支援正義戰爭;提倡選舉賢能和節儉(尚賢、尚儉)。

(代表了中下層勞動人民的利益)(2)儒家:代表人物——孟子,主張“春秋無義戰”,籠統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;要求實行“仁政”;“民為貴、君為輕”,保護自然資源; 荀子:主張“禮治”,明確尊卑等級,維護社會秩序。

(3)道家:代表人物——莊子,主張順其自然,精神自由,獨立人格。

(4)法家:代表人物——韓非,主張改革,反對空談仁義,提倡法治,建立君主**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(5)兵家:代表人物——孫臏,提出“戰勝而強立,故天下服矣”▲▲對待儒家思想(傳統文化)的正確態度。

(補充瞭解)(1)總的原則是既繼承其中的精華,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,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極因素。

(2)要繼承儒家傳統文化中的寶貴遺產,如“齊家治國平天下”的曆史責任感,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”的精神追求,安貧樂道的精神力量,它所宣揚的人道主義精神,堅毅的人格,積極的生活態度,愛民態度和仁愛意識,尊老、敬賢、敬師和見利思義的為人準則等。

戰國中後期,統一逐漸成為時人的共識。

秦始皇順應時代的潮流,滅六國而統一,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,開啟了一個時代-----秦漢時期。

(公元前221——公元220年(統稱秦漢))。

新高考曆史通史,中國史和世界史
上一章
下一章
目錄
換源
設置
夜間
日間
報錯
章節目錄
換源閱讀
章節報錯

點擊彈出菜單

提示
速度-
速度+
音量-
音量+
男聲
女聲
逍遙
軟萌
開始播放